如何確認室內裝修業能具有履約能力?
18 Mar, 2025
問題摘要:
室內裝修工程涉及眾多細節,消費者在簽約前,除應確認契約內容是否完善、付款方式是否合理外,也應對業者進行基本的徵信查核,以確保其合法性及專業能力。透過審慎篩選業者、簽訂正式合約、避免高額預付款及定期監督施工進度,消費者才能有效降低裝修糾紛風險,確保裝修工程能順利且高品質地完成。
律師回答:
關於這個問題,消費者在與室內設計業者簽訂合約後,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以確保自身權益,避免裝修糾紛或遭遇惡意詐欺的情形。
首先,屋主如果對設計內容有任何修改,應該養成與設計師共同簽署「備忘錄」的習慣,明確記錄修改時間、內容及涉及的費用調整,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因口頭承諾而產生的爭議,還能在未來若發生糾紛時,作為釐清雙方責任的依據。
其次,在工程進行中,屋主應特別留意送達工地的建材是否與合約或估價單所載的品牌、型號相符,舉例來說,若估價單標明為某進口品牌馬桶,但實際送來的卻是國產品牌,此時屋主應立即向業者反映並確認原因,若業者以「送錯」為理由敷衍,則應提高警覺,這可能是業者利用屋主對裝修細節的不熟悉而採取的偷工減料或偷換材料的手法。
再次,某些業者為搶訂單,可能會先以低報價簽約,待工程進行到一半時再臨時追加預算,讓屋主陷入不得不接受的困境,對此,消費者應選擇具誠信的業者,要求在施工前做好完整規劃,並在合約內載明所有可能的費用,以避免後續突如其來的增項費用。
消費者在簽約時,建議使用內政部頒訂的室內裝修定型化契約,這樣可以確保契約內容符合相關法規,並降低因條款不清而產生糾紛的可能性。簽約後,屋主還可以到「中華設計裝修消費者品質保護協會」(簡稱品保會)官網下載「完全履約保證申請書」,填寫完整後,連同定型化契約、整套設計圖及報價單等相關文件,選擇親送或郵寄至品保會,藉此進一步確保裝修過程的安全性及合約履行的保障。
在市場上,時常傳出裝修糾紛,最常見的案例之一就是屋主支付期款或工程款給裝修業者後,業者卻未進場施工,甚至惡意捲款潛逃。這類詐欺行為層出不窮,且具有幾個常見特徵,例如業者使用假名簽約,讓消費者無法追查真實身份;公司未依法登記,導致合約在法律上難以主張責任;簽約時僅提供簡單的估價單,沒有正式的契約文件,讓業者可以隨時變更條件或逃避責任;部分業者甚至要求異常高額的訂金或頭期款,導致屋主先行支付大筆金額後卻無法確保工程按時進行。因此,為避免這類詐欺行為,消費者在簽約前應進行業者的基本徵信調查,排除可能存在不法行為的不肖業者,以保護自身權益。
建築法第77-2條,所有建築物的室內裝修工程必須符合相關規範,例如公眾使用的建築物裝修需申請審查許可,裝修材料應符合建築技術規則的標準,且不得破壞防火避難設施、消防設備、防火區劃及主要結構等。屋主在裝修時,應確認選擇的業者是否依規定登記,並由內政部核可的專業技術人員執行工程,避免違反法規導致罰鍰或施工安全問題。依建築法第95-1條規定,若業者違反相關規定,將面臨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鍰,甚至可能遭到勒令停業,嚴重者還可能面臨刑事責任,因此消費者應慎選合格業者,確保工程品質與自身權益。
-房地-裝潢工程
(相關法條=建築法第77-2條=建築法第95-1條)
瀏覽次數:18